诸城烧烤是产生于山东诸城境内的一种以肉类为主的烧烤食品,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关于诸城烧烤的最早研究制造者,从出土汉墓画像石刻及相关的历史资料来考证,其创始人在诸城民间,可为民间庖厨(即现代的厨师)。汉孙琮墓中出土的画像石刻,对诸城烧烤的发源地,迄今已达到2000多年的历史。直到今天,诸城烧烤仍鼎盛不衰。
2007年,诸城烧肉制作技艺进入潍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史料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到密州(今诸城)任太守,对诸城烧肉情有独钟,时常食之,赞不绝口。翌年,诸城的扶淇河和潍河发洪水,苏轼亲率全城百姓筑堤抗洪,疲惫成疾。百姓感激太守亲政为民,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苏轼府邸答谢慰劳。苏轼亲自监督厨师制作烧肉回赠百姓。苏轼曾在《炖肉歌》中写道:“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当时的乡贡进士赵明叔《回赠肉》一诗写道:“为除民瘼情意长,民献三牲爱心彰。坡翁精烹回赠肉,黎元啖之口生香。”后来苏轼调到徐州为官,并将诸城烧烤的制作工艺带去,亲自教人宰杀,加工制作烤烧肉。现诸城境内,诸城城里和枳沟、昌城、相州、林家村、皇华等乡镇从事烧烤业的业户已近千户,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苗大姑烧肉的孙红芸,其烧烤制作工艺基本上沿袭了古代的烧烤方法并在配料及加工方面作了改进,使其味道更加可口。

诸城烧肉作为饮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品种,曾被人们誉为“肉食品中最典型的美味佳肴”。历经2000多年而保存延续下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它是诸城人民世世代代在肉类食品制作工艺中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