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号:国馆文化(ID:guoguanwenhua)
在中国烧烤的版图上,东北和新疆一直是不可忽视的巨大存在。
除此之外,很难再说出其他以烧烤闻名的地方。
直到我去了一座城市后,彻底颠覆了世界观。
谁能想到,烧烤的祖师爷,居然是南方的一座城市。连最会吃的彭祖老爷爷,都诞生在这里。
这座让人料想不到的烧烤之城,就是藏在江苏的北城——徐州。

烧烤。/图虫创意
虽然名气不大,但不要小看了它。因为烤串就是在徐州地区发明的。
去过徐州的人都知道,徐州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用生命赞美烧烤。
是时候为徐州正名了:论烧烤,真没什么人能干得过徐州。


当你第一次走进徐州人的烧烤挡,一定会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
羊眼,油腰、羊肉串,板筋,臭干,毛豆花生,茄子辣椒……
食材有多华丽,烤起来就有多猛烈。

徐州烧烤的第一个特点:大乎辣椒大乎油。
单说徐州,很多人都不知道徐州是哪个省的。
安徽徐州?还是山东徐州?
不,是江苏徐州!
江苏饮食素来不喜辣,但徐州人却特喜欢吃辣。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徐州喧嚣的宵夜档,连空气都渗透着浓浓的香辣味。
“大乎的辣椒,大乎的油” 是徐州烧烤的标配。
抹上大乎的油,再涮上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浓香诱人的肉串,油光焕发。
咬一口,满嘴生香。嚼一下,回味绵长。

香喷喷,回味无穷。/人生一串
都以为江苏饮食口味偏清鲜清淡,徐州人听了只想笑笑不说话。
“热烘烘、辣乎乎,香喷喷,才叫烧烤,不是吗?”

热烘烘。/图虫创意
徐州烧烤的第二个特点:用铁签烤。
豆瓣评分高达9.0分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里面就有徐州烧烤的身影。
都说新疆东北烤串生猛,但不属于北方的徐州,烤起串来,更生猛。
除了食材多,大乎辣椒大乎油,他们对“烤”这件事,十分讲究。
其他地方,大多数是用竹签。徐州烤串,是一定要用铁签。
铁签,容易导热,在火上烤得发烫,能让食材内外受热,更快熟,也更能保持美味,而且还不容易烤糊。
徐州烧烤的第三个特点:得自己烤。
没错,你花钱吃烧烤,还得自己烤,这就是徐州烧烤。
每一个小烤炉,老板都会把基本调味给弄好。烤到半熟时,撂下一句“剩下的你就自个儿来吧”。
并不是徐州老板偷懒,而是每个食客都自己的品味,只有自己才知道,最契合灵魂的那一串该是什么滋味。

诱人的烤串。/图虫创意
如果你不怎么会烧烤的话,来徐州就对了。
任何一个烧烤小白,只要在这里待上一小段日子,就能学到《七天速成烧烤之王》里不外传的独家秘笈。
很快,你就知道羊眼、羊球、羊腰、油腰、油包肝、蹄筋、香菇、土豆、馒头......的烧烤时间,都不一样。

虽然要自己烤,可看到油腰的大块羊油滋滋作响,滴落在炭火上,火焰涨起的瞬间。
哪怕再苦再累,在这一刻,“人间值得”!
在徐州最接地气、最幸福的事就是吃烧烤。
烤得豪爽,吃得过瘾,真正的烧烤,藏在徐州里。
徐州烧烤,才是真正的宵夜之王。

或许有人不服,凭啥徐州是烧烤届的宵夜之王?让大锦州的脸往哪放?
但当你看到徐州桐山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石,便知道这并不是口出狂言。
早在汉代,徐州就记载了大量跟烧烤有关的内容。
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生动描摹着古人烤肉的场景。
换句话说,徐州人已经吃了2000多年的烧烤了。


徐州博物馆展出的汉画像石
要知道,闻名天下的锦州烧烤,也只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起家的。
当时新疆人在锦州街头架起炉子,拉着新疆话高喊着,叫卖羊肉串。
头脑灵活的锦州人,灵光一动,悟到了财富密码。
从此,锦州烧烤一路升级打怪,闻名全国。
但,徐州不一样。

纪录片《人生一串》
致力于继承和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吕敬之老先生,常常对徐州十六中的学生说:
徐州之美,在于有山有水,更在于古。
但凡去过徐州的人,都能感受到徐州的“古”,在于她的“汉文化”。
“明清看北京,秦唐西安,两汉看徐州”,跟北京西安比起来,徐州或许缺了点存在感。
但是汉文化在徐州,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

徐州汉文化/daydaynews
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诞生一个婴儿,
——他叫刘邦。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也让家乡徐州成为两汉文化的起源地和集萃地。
这里的汉文化资源,数量多、档次高,尤其以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这“汉代三绝”著称。
徐州的两汉文化遗存很多,规模大。
两汉四百多年,徐州出现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合称“徐州汉代十八陵”。
不止如此,徐州还有东汉时期的分封诸侯国下邳国……
如今,“徐州汉楚王陵墓群”已初步拟定为徐州的世遗申报项目。

狮子山汉楚王墓,“徐州汉楚王陵墓群”的一部分/Wikipedia
此外,项羽的戏马台、刘邦泗水亭、苏轼的放鹤亭,北魏的大石佛,唐代的燕子楼,明清的地下城……
每一个景点,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徐州,不仅集齐两汉文化精髓,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汉代立体史。

徐州汉文化景区/徐州文旅网
生活中常常能听到“汉文化”,那么究竟什么是汉文化呢?
徐州,古代属于东夷部落。东夷,是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
所谓汉文化,就是华夏部落与其他部落,通过政治、贸易,或是联姻、战争等途径,经过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最终形成的文化总和。
徐州,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地理位置很重要。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陇海铁路在此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它交通便捷,易于运粮、运兵,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地理位置/Wikipedia
自有记载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徐州发生的大小战争就有400多次。
从西楚霸王项羽率3万铁骑击溃刘邦56万,收复彭城。
到三国时期,徐州太守为百姓免遭战火,把徐州让给刘备,成就了“三辞三让”的经典三国故事。
战争带来的民族大融合,由此产生的汉文化,早已深入徐州的基因里。

在江苏这个省,如果说南京厚重,苏州柔软,扬州风雅,那么徐州就很豪迈,一点都不江苏,反而有些“北味”。
你说她是南方吧,徐州享受江浙沪包邮之外,居然还供暖——标准北方城市的配置。
辣汤包子、饣它汤、把子肉、烙馍、油条灌蛋……这些特色美食,一听名字就很“北味”。

你说她是北方吧,徐州又很有南方温婉精致的气质。
徐州琴书、柳琴戏、睢宁童画等民俗文化,哪个不是彰显南方的雅致?
其实徐州很有意思,不南不北,既南又北。
大众印象中,毗邻浙江的江苏,是南方省份,徐州位于江苏北部,自然属于南方。
但是从地理角度出发,徐州位于淮河以北,严格来讲,一定是要划分到北方城市。
徐州就是这样,既有北方的豪气,又有南方的婉约。
以徐州为代表的“汉文化”,就是南北兼具的大融合文化。

窑湾战斗陈列馆/徐州市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沉淀,造就了徐州人开放包容的态度。
徐州GDP全国排名27,除了是经济强市,还是人口大市。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徐州常住人口908.38万人,常住人口规模排名全国第29位。
其中流动人口约为143.6万人。

徐州虽富裕,但她几乎不排外,对于外来人口,很少有地域偏见。
它既懂得南方的温婉精致,也明白北方的粗犷重口。
透着孜然粉辣椒的烤串,酸甜口味的小凉拌菜……五湖四海的人来到这里,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食物。
说到底,徐州味道就是融合的味道,想吃什么都能吃到。
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在天气炎热的夏天约上三两好友,坐在深夜的大排档,吹着温热的风,喝着冰爽的扎啤。
一边烤着吃着,一边欢声笑语,时而低语,时而争吵,时而甚至引吭高歌。
虽然嘈杂,但并没有令人觉得闹,反倒显得很亲切。

这些白天为生计打拼的徐州人,每当夜幕降临后,便开启异于城市的另一种生活。
在每个烤炉上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难处:
为钱烦恼,为命挣扎。
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对抗着生活。
上班的,送外卖的,开滴滴的,做生意的……这些身份迥异的人,不约而同都融入到宵夜档里。
几串烤串,几瓶啤酒,百无禁忌,哭笑由你。
他们窘迫,也曾风光过。他们哭过,却常常微笑待人。

生活在徐州,不见得像是生活在一线城市,让你风光体面。
却能在你生活最孤独时,得到一点治愈,温暖自己。
也许你我都应该拥有这样一个徐州,在苍白无力的日子里,得到一些慰藉,去跟生活过招。
徐州,是深夜路边烧烤摊的恣意,更是那平凡又热辣的市井生活。


彭城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大乎辣椒大乎油》
孟召宜:《徐州历史地理特点与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本文转载自公号:国馆文化(ID:guoguanwenhua),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