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岳阳烧烤研究院”和“岳阳烧烤产业学院”。部分网友质疑“大学研究烧烤太掉价’”“职业中专学烧烤不如街头拜师”,甚至批评“浪费资金”;也有支持者认为这是“学术向实用性转型的创新探索”。面对争议,7月20日,记者采访了校方、行业协会负责人及相关从业者。(7月22日 央广网)
当“岳阳烧烤产业学院”成立的消息传出时,网络舆论场中不乏质疑之声。有人调侃“烤串还要上大学”,有人担忧“学历贬值”,甚至质疑这是“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然而,在急于拍砖之前,我们不妨以更理性的视角,审视这一创新举措,或许会发现其背后蕴藏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
首先,烧烤产业并非“低端”的代名词,而是庞大的经济生态。数据显示,湖南岳阳拥有超2000家烧烤门店,年产值20亿元,并支撑着当地百亿文旅经济。然而,行业痛点同样明显:人才断层、技术标准化不足、管理粗放,这些瓶颈正制约着产业升级。烧烤产业学院的诞生,正是政校企三方联动破解难题的尝试。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开发定制课程、培养“新匠人”,其目标是将“灶台学问”,从经验传承转向科学体系,推动烧烤产业向品牌化、数字化迈进。这种从“手工作坊”到“产业链经济”的转型,恰恰需要专业教育的赋能。
其次,职业教育的价值不应被传统偏见绑架。当社会对“白领工作”过度追捧时,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却在不断放大。烧烤产业学院开设《烧烤工艺学》《经营管理》等课程,既传授炭火温度控制、调料配比等技术,也培养市场分析、品牌运营能力,其本质是将“手艺”升华为“专业”。正如重庆万州烤鱼学院通过系统培训,助力烤鱼产业成为地方经济支柱,烧烤学院的目标亦是通过教育标准化,孵化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新型从业者。职业教育本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工巧匠”,有何不可?
更重要的是,烧烤产业学院的探索,呼应着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岳阳烧烤不仅是市井烟火,更是城市名片。当文旅经济成为各地竞争焦点时,如何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可持续产业?答案之一便是通过教育打造人才高地。学院计划三年培养千名“新匠人”,既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也为初中毕业生提供技能成才路径。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模式,既缓解就业压力,又为产业注入创新活力。
当然,质疑声中亦有值得警惕的问题:如何避免专业设置沦为“噱头”?如何保障学生就业前景?这些担忧需要正视。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应是嘲讽,而是监督与共建。岳阳烧烤学院已明确规划编制行业标准、建设产业园,其路径是否可行,需在实践中检验。职业教育改革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与其急于否定,不如期待其通过动态调整找到最佳模式。
站在时代浪潮中,我们更需要包容创新的胸襟。从“小龙虾学院”到“烧烤学院”,看似“另类”的尝试背后,是职业教育对产业变革的积极回应。当高等教育与市井烟火碰撞,或许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给“烧烤产业学院”多一些成长空间,允许其在探索中试错、完善,或许未来我们会看到:那些曾被视为“不务正业”的专业,正悄然重塑一个行业的未来。
别急着拍砖,让实践说话。毕竟,职业教育最动人的答案,永远写在劳动者的笑容与产业的蓬勃里。(张西流)